看书找书可添加微信:124120969 (朋友圈更新好书)
内容简介 · · · · · ·
生命权与死亡权的哲学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医学实践。在濒死边缘,医学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全生命,还是减轻临终病患的痛苦?
2001年,美国贝斯代特医疗中心的护士助理奥尔加控告两名护士谋杀了一位临终病人,作者科恩从这起真实的医疗谋杀指控案出发,列举了大量案例,探问在复杂的医学真相下,面临生命的最后阶段,医疗护理人员、病患及家属、法律规范与宗教信仰各自要面对与处理的道德难题与抉择。
“治疗并不认为是停止病人死亡,而是为亲属缓解丧亲之痛提供支撑的过程。”(P.90)
面对身患重症的患者,医生会专业的告诉我们:后面走标准疗法,你可以两周来化疗一次,挂上我的号,给你排好,当天就可以出院。化疗会有一些副作用,你网上了解一下。这是一份15秒的口头通知,不是建议更不是讨论。
面对疾病缠身的亲人,我们会难过、悲伤,甚至羞愧,于是背负道德劝慰:去治疗吧,一定要尽力活下去。这是一场表面亮丽光鲜的自私的自我救赎。
病痛的患者,究竟在经历什么。只有他/她自己真切的感受分秒。如同破腹产后的“疤痕增生”,这四个字后面有一百万字的刺痒难耐。
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逆转,所以不允许任何人轻易放弃,包括当事人本人;生命也如此廉价和庸俗无聊,所以身边的人都可以来指指点点,包括毫不相干陌生人。
“为了避免留下使用咪达挫仑杀人的表象,药物的使用比率会定期减少,好让病人醒过来,看看他或她是否仍然痛苦。”(P.186)
这一句是2019年2月份最心酸的讽刺。医生和护士参与治疗,也是在参与死亡。在减轻患者痛苦和避免法律后果之间,只能作出如此啼笑皆非的选择。书中还提到,在世界范围内,患者可以合法安乐死的“乐土”寥寥,东方国家讨论和规划自己的死亡仍然难以被大众和法律接受。
我周遭的世界,“允许如愿的死亡”和“允许如愿的活着”一样步履艰难,生死都由不得自己定夺,“不得好死的赖活着”才是幸福指标,难道奋力延长空虚的人生不是对生命的终极惩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