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京剧艺术(pdf+epub+mobi+txt+azw3)

1.jpg

【发展期】


如果从道光朝以后的咸丰朝开始算起,咸丰、同治、光绪等三朝才短短不过五十余年。然而,正是在这五十余年间,“京皮黄”(京剧)由于在徽调基础上,集昆曲、秦腔、汉调等诸腔之长,定位于雅、俗之间,成为集中国戏曲文化之大成的又一层次的新兴声腔剧种,并迅速走向兴盛。咸丰年间,帝后都喜爱皮黄戏,这又使京中唱皮黄戏的戏班得到了特殊的机遇:清廷曾选拔名伶为“教习”,教宫中太监唱皮黄戏,也经常传唤名伶进宫唱以皮黄为主的“应承戏”。同治、光绪两朝属于慈禧专权的“西太后时代”,慈禧太后尤喜皮黄,曾经不断地征召皮黄戏名角入宫唱戏,也曾颁旨将一些昆腔戏改编为皮黄戏来欣赏。那时,京中名角辈出,后世曾把当时主要由画师沈容圃彩绘的多位昆曲和皮黄戏名角的戏装画辑印在一起,题名为“同光十三绝”,记录了当时京城名伶的风采。

alt宫廷对京皮黄的偏爱,客观上推动了皮黄戏在剧本、声腔及脸谱、服饰等方面的精致化、表演上的规范化。后来,随着清廷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清宫演戏活动告终。但是,京皮黄早已向全国流布。外埠的观众从地理概念出发,将北京来的皮黄戏称为“京戏”。民国政府建都于南京,将北京改名为北平之后,人们又习惯性地将皮黄戏称为“平剧”(20世纪30年代,皮黄戏又有“国剧”之称;也有与新兴话剧相对应的“旧剧”之称)。

下面,我们暂且抛开上述属于历史范畴的种种称谓,按剧种分类法将“京皮黄”直呼为京剧。

在民国时期的三十余年间,尽管国家历尽种种苦难,尽管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京剧还是深受民众的喜爱,顽强而艰难地沿着自己固有的规律,渐进式地缓慢发展着。


声明:

推书365展示内容收集于网络,仅用于免费的知识分享交流和学习!版权归出版方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如果您喜欢本站推荐书籍等资源,请支持购买正版,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