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极简史(pdf+epub+mobi+txt+azw3)

1.jpg

据记载显示,这是佛教典籍中公认的佛陀入灭后僧团的第一次重大分裂,又称“根本分裂”。从此以后,佛教分裂为不同的部派,从“原始佛教”发展为“部派佛教”。

当时有一大群被称为大众部的比丘,拒绝接受阿罗汉长老会议的领导权威,另行结集,形成自己的戒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乘的修持者又从大众部中发展而出。

阿罗汉长老部的追随者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上座部,这个派别后来的传承者则演变为上座部派。其后,上座部派又分裂成十七个不同的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僧众一些次要的规范意见不同。

这十七个部派,连同大众部一起,被称为“小乘十八部”。

(四)第三次结集及小乘佛教的观点


第二次结集后不久,摩揭陀国更迭为难陀王朝,至公元前4世纪末又变为孔雀(Maurya)王朝,其第三代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Aśoka,公元前268年至前231年在位)。阿育王的征战使印度首次获得统一。这位著名的佛教护法国王信仰并极力弘扬佛教,使得佛教在他统治时流传得更广。

僧团人数激增,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时很多外道为求衣食混入僧团,不事正法,僧团中鱼龙混杂,导致一些正常的僧伽管理程序和诵戒仪式不能实行。

众人认为应请出阿育王的老师——德高望重的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主持大局(帝须与佛陀在世时的目犍连不是同一个人,但同出于目犍连婆罗门家族)。

阿育王乃礼请帝须复出为上座,驱逐外道,净化僧团,并召集六万比丘布萨说戒;又自众中精选知晓三藏而得三达智之比丘一千人结集法藏,即所谓第三结集。结集终了,并派遣末阐提等诸长老分赴罽宾等地弘宣佛法。

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须宣讲法义,肃清僧团,恢复了寺院的正常僧务。为进一步巩固成果,约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须召集高僧千人举行结集,史称第三次结集。

据传这次结集编辑了一部《论事》以记载各派观点。阿育王宣布,对于任何可能造成僧团再次分裂的人将予以制裁。

第三次结集后,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扬佛教,所到一处,自成一派。昙无德到了西部,后来形成了法藏部。

大众部的始祖大天到了南印安达罗东部,后来与大众部再论“大天五事”,率众自大众部分离而出,形成三部,依住处不同,分别称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大天认为阿罗汉有五点不如佛,称为“大天五事”,由“大天五事”也可窥见大乘思想的萌芽。

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地区)及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


声明:

推书365展示内容收集于网络,仅用于免费的知识分享交流和学习!版权归出版方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如果您喜欢本站推荐书籍等资源,请支持购买正版,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