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图全解道德经(pdf+epub+mobi+txt+azw3)

1.jpg

德经

◎第三十八章 处实去华◎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② ,道之华,而愚之始③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④ ,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攘(rǎnɡ):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形容其貌粗鲁。扔:用力拉扯的动作。②前识者:有预见的人。道、德、仁、义、礼都谈到了,这里的前识者即“智”。③华:即“花”,指表面的东西。④大丈夫:不是今天说的有气魄的男子,指的是忠信守道的人,就如“圣人”。


【译文】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解析】


这一章老子提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大丈夫不应务虚,而应当以返本归源为要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本章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经》的开篇。前面的章节是《道经》部分,《道经》阐释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而《德经》阐释的则是人德,也就是人生的行为准则。在老子看来,“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只要是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行为,就是“失德”。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德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天道和人德一起构成了老子哲学的思想体系。


声明:

推书365展示内容收集于网络,仅用于免费的知识分享交流和学习!版权归出版方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如果您喜欢本站推荐书籍等资源,请支持购买正版,谢谢合作!